干細胞療法有助于在腎移植情況下改善腎功能發表時間:2021-09-13 17:26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終末期腎病為各種慢性腎臟病持續進展的共同結局,與透析相比,腎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腎病最有效,最合理的手段。 在過去二十年間,多種免疫抑制藥物的問世和免疫誘導方案的建立顯著改善了手術后的短期療效。然而,超過一年的長期移植物存活率仍然只有小幅增長;間充質干細胞(MSC)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包括注射后遷移到炎癥部位的特性;可分化成各種細胞類型的特性;幫助受損組織恢復和抑制炎癥反應和免疫調節功能的特性,受到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 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應用于腎移植可能的相關機制旁分泌機制:分泌促進移植腎組織修復和增殖再生的可溶性因子,以及調節免疫應答的能力,目前研究大多認為MSC歸巢到受損組織后其旁分泌效應對組織修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MSC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關鍵涉及到其釋放的數十種對局部細胞產生深遠影響的活性生物因子,這些釋放的因子可以防止周圍細胞凋亡并刺激其增殖,從而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 MSC還可以通過減少組織損傷的因素,減少移植腎纖維化。并且認為其機制主要為減輕炎癥反應,增加抗炎因子的表達,而不是單純的通過分化增殖替代受損組織。 免疫調節作用:已經發現,MSC可促進體內Treg的增殖和活化。并保持Tregs抑制自身反應性效應T細胞反應的能力。MSC還可以抑制Th1的功能,而Th1刺激IFN-γ的產生是移植腎體液性排斥發生機制的重要通路之一。 最近的研究認為,MSC的免疫調節性質不僅僅是負調節免疫系統,更具體地,MSC 的免疫特性主要與所處環境有關,在炎癥環境中其可負調節免疫應答,減輕炎癥水平,在炎性因子水平過低時則釋放促炎因子刺激免疫系統。 干細胞療法應用于腎移植的方法間充質干細胞種類的選擇 MSC可于骨髓及以外的多個組織中分離培養,例如外周血,結締組織,脂肪組織, 臍帶等。目前研究中常用的MSC包括骨髓MSC、臍帶MSC以及脂肪MSC等。 基礎研究FRANQUESA等通過建立大鼠移植腎腎病模型,分為實驗組合對照組;實驗組注射間充質干細胞;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12及24周后的病理標本提示較少的間質纖維化和小管萎縮;他們認為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通過減少組織損傷的因素,減少移植腎纖維化。并且認為其機制主要為減輕炎癥反應,增加抗炎因子的表達,而不是單純的通過分化增殖替代受損組織。 臨床案例REINDERS的研究入組了6例在移植術后4周或6個月時經程序性活檢發現存在排斥反應或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增加的患者,通過靜脈注射兩劑自體骨髓MSC,劑量為(1.0 ~ 2.0)× 10^6 /kg;間隔時間為1周, 結果:輸注耐受性良好,無嚴重不良事件報告,且在注射MSC的12周后發現有5例受試者監測到單核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下降。提示移植接受者的自體MSC治療在臨床上是可行和安全的。 TAN等的研究通過患者在術中和兩周后靜脈注射骨髓來源的自體MSC(1.0~2.0)× 10^6 /kg。并將患者隨機分為使用標準劑量CNI組及低劑量(80%標準劑量)CNI組,其中標準劑量組53例,低劑量組52例。并設立對照組59例使用巴利昔單抗,以評估在接受腎移植的ESRD患者中自體MSC注射與巴利昔單抗的療效。 患者1年隨訪表明,與應用巴利昔單抗相比,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治療可以更快恢復腎功能,有較低的急性排斥發生率和機會性感染率。所有患者移植功能均恢復良好。 實驗結果:提示與常用的免疫誘導治療方案相比,間充質干細胞療法療效更好,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尤其是機會性感染風險,在隨訪期間,也沒有發現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影響腎臟成活的線索,這也證明其應用方式的安全性。 展望最近的研究結果似乎均表明了間充質干細胞療法輸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到目前為止,干細胞療法應用于腎移植患者其短期療效及安全性,可行性值得肯定,這也提示,增強的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可能成為現有治療領域的重要工具,通過增強干細胞的能力,從而擴寬邊緣供腎的使用標準,降低器官棄用率。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