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案例發表時間:2021-08-31 17:40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糖尿病是一種多病因、多機制導致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隨著病程進展,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代謝紊亂進一步加重,出現糖尿病腎病(DN)、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糖尿病足(DF)、 糖尿病性神經源性膀胱等相關并發癥。 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出,如果沒有更有效的干預措施,全球糖尿病患者預計2030年達到5.78億人,2045年將達到7億人,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比最高,達90%~ 95%。 目前的治療方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補充或替代治療,都只能暫時保持血糖的相對穩定狀態,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血糖及長期高血糖引發的嚴重并發癥。胰島移植或可解決根本問題,但胰腺供體的有限來源及終身免疫排斥問題又是診治過程中難以解決的障礙。 近年來,研究發現干細胞具有分化為產胰島素細胞、改善胰腺再生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潛能,為治療糖尿病提供了可能的發展方向。 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可能機制大量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MSCs是治療T2DM的新方法,其可能機制包括: ① 逆轉β細胞去分化,從而減輕β細胞功能障礙、保護內源性胰島β細胞; ② 干細胞移植后歸巢到受損胰腺并分化為胰島β細胞; ③ 向炎癥微環境遷移,產生抗炎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減少脂肪組織和肝臟中的脂肪含量,增加胰島β細胞數量; ④ 通過內皮細胞的分化潛能及旁分泌作用促進胰島細胞再生; ⑤ 改善胰島素抵抗; ⑥ 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進一步誘導胰島α細胞轉變為β細胞,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以降低血糖。外泌體通過AMPK通路激活自噬, 改善T2DM大鼠肝臟糖脂代謝,需進一步驗證。 基礎研究部分研究將人來源BM-MSCs分化而成的IPCs移植入NOD/SCID小鼠,結果顯示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對移植IPCs的組織學檢查表明移植細胞形成組織樣結構,染色為胰島素陽性。 除BM—MSCs外, 有零星的報道顯示在一定條件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UC—MSCs)以及脂肪來源MSCs(AD-MSCs)也可以分化為IPCs。 臨床研究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臨床案例 1型糖尿病是~種由于T細胞介導的胰腺B細胞破壞所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Mo等納入了29例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Wharton膠來源MSCs(WJ—MSCs)移植組及對照組,wJ-MSCs經靜脈輸注2次,間隔4周,隨訪2年。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糖化血紅蛋白顯著降低,而C肽水平明顯升高。在觀察期末,治療組15例中有3例停用胰島素,8例胰島素用量減少了50%以上,1例胰島素用量減少了15%~50%,2例胰島素用量治療前后無差異。 干細胞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案例 2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紊亂性疾病。 YANG等人選取了10例病程長、口服藥物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用量≥0.7U/(kg.d) 的患者,給予自體BM-MSCs單次移植,7例患者胰島素用量減少75%以上,甚至有3例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島素治療(其中l例患者停用胰島素3周后需再次注射低劑量胰島素維持血糖),其余3例患者對治療無反應。 10例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由8.1%±0.2%下降至7.3%±0.4%,同時糖刺激下的C肽水平在細胞移植組有明顯提升。 Hua等人進行了~項研究選取了21例病程長、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胰島素用量≥0.4U/ (kg.d)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自體BM-MSCs移植組及對照組,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總結:近年來,干細胞療法在糖尿病治療領域展露頭角,已經完成的多項臨床試驗展示其治療的安全性也有效性。許多制藥巨頭紛紛押寶干細胞療法,希望實現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在患者身上觀察到了有意義的治療效果,并最終成功上市。 期待更多科研工作者對干細胞的深入研究,利用干細胞治療恢復胰島功能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