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安全性與療效評估發表時間:2021-07-23 17:44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背景: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由免疫紊亂介導而造成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隨著病程延長,癌變發生率迅速增加。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但傳統的治療方案對部分患者效果欠佳。 近年來,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干細胞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多功能干細胞,不表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Ⅱ類分子,具有低免疫原性, 可分泌細胞因子和外泌體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促進組織的損傷和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具有強大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低免疫原性和調節免疫功能的細胞,相關的動物和臨床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安全有效。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機制定植、分化:干細胞定向遷移的數量與組織的損傷程度有關。隨著損傷的加重,間充質干細胞遷移率增加,恢復期數量則明顯減少。當腸道出現炎癥時,間充質干細胞可在體內遷移并定居于腸黏膜表面,增殖并分化為新的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從而修復損傷部位。 BRITTAN等在誘導的潰瘍性結腸炎動物模型中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可在腸道定植并分化成腸上皮下肌成纖維細胞,通過改善腸道微環境促進腸黏膜修復和新生血管形成。 促進微循環重建:研究提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癥細胞浸潤,在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遷移至結腸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進而促進受損部位新生血管的形成,促進微循環的重建,從而有利于結腸黏膜炎癥的修復。 免疫調節作用:免疫功能紊亂被認為在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研究提示間充質干細胞可能通過抑制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并提供各種細胞因子而不是直接恢復受損細胞來協助組織再生。 動物研究何小文等在葡聚糖硫酸鈉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發現,間充質干細胞不僅能明顯改善小鼠的結腸病變,還能抑制結腸炎向惡性腫瘤轉化。 臨床研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安全性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HU等對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3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了長達2年的隨訪,在隨訪期間未發現惡性腫瘤、免疫排斥反應等遠期并發癥。 KNYAZEV等對14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56例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和84例進行標準治療 ) 進行了5年的隨訪,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研究發現:與標準治療組相比,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除了偶有短暫發熱外,在急性輸血后反應、 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致命性的不良反應方面,兩組無顯著性差異。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一項Meta分析共納入了7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 (n=312),其中包括4項單臂試驗(n=117) 和3項對照試驗(n=195)。 4項單臂試驗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效率的比例明顯高于無效率的比例。 3項對照試驗顯示,與標準治療組相比,間充質干細胞能夠顯著提高潰瘍性結腸炎的緩解率(RR=3.08,95%CI:2.15-4.41)。 總論及展望由此可見,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安全有效, 無移植物排斥、致瘤、嚴重感染等并發癥。 截至2020年4月,國內已有3項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項目備案。 目前間充質干細胞分離、體外培養及擴增等技術非常成熟,隨著對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進一步研究和臨床試驗的開展,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有望成為一種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可期方案,廣泛應用于臨床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