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乙型肝炎肝衰竭的臨床研究進展發表時間:2021-04-08 15:21作者:中科干細胞 肝衰竭是由多種因素導致肝臟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而引起的一種嚴重肝損傷,病死率極高。在我國,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主要是病毒誘發的機體免疫病理性損傷所引起。 臨床治療多采用綜合療法,但療效較差。近年來,部分醫院開展了“人工肝”支持療法,但難以從根本上阻止和逆轉肝壞死。雖然血漿透析濾過(PDF)和肝移植術可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但也存在術后并發癥、免疫排斥和肝源供體緊缺等問題。 近年來。以干細胞為基礎的細胞治療應用于臨床各領域,其中骨髓干細胞是一類能在體外分化、增殖的低免疫原性成體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 目的:探討采取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療效。 方法:2019年5月一2020年12月在我院肝腎內科就診的94例HBV—ACLF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7例,在內科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分別給予血漿透析濾過(PDF)和PDF聯合經肝動脈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 采用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評分(ECOG)和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評價生活質量和肝功能狀態。 活動狀態評分:采用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評分表評價健康狀況。
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MELD評分=0.378In [TBIL(mg/dL)]+1.12 In(INR)+0.95In[肌酐(mg/dL)]+0.64。MELD評分越高,死亡風險越大。 結果 兩組生存率比較:在治療24周和48周時,觀察組生存率分別為72.3%和53.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8.9%和31.9%(P<0.05)。 兩組生存患者肝功能變化的比較:在治療24周末,觀察組生存患者血清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1)。 兩組ECOG和MELD評分比較在治療24周和48周時。觀察組ECOG評級≥2級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48周時,觀察組生存患者MEL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2)。 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肝功指標如TBIL、ALB和INR等無統計學差異。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膽紅素和INR均降低,而血清ALB水平升高。在治療24周時,觀察組血清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些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似,進一步肯定了PDF聯合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 24周隨訪 本組在治療24周時,觀察組生存率為7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8.9%:在治療48周時,觀察組生存率為53.2%,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1.9%。 干細胞移植治療肝衰竭機制:將動員后的骨髓干細胞移植到患者肝臟內,可能分化為肝樣細胞。并進一步代替損傷的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從而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采用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ACLF患者對肝臟功能的修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療效顯著,且其術后并發癥較少。大多數患者可較好地耐受骨髓干細胞治療。 綜上所述 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聯合PDF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促進蛋白合成,緩解病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