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在治療1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臨床療效分析發表時間:2022-06-10 17:26 類風濕關節炎 (RA) 是全球最常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特點是關節炎癥、滑膜增生以及進行性關節損傷、軟骨和骨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使殘疾惡化。RA的發作與不平衡的免疫穩態有關,最重要的是,在T輔助細胞17 (Th17) 和Treg之間會導致自身反應性免疫細胞的激活,這些細胞會攻擊富含膠原蛋白的關節區域。與一般人群相比,RA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升高。 目前,沒有治愈RA的方法。成功的治療通常從皮質類固醇開始,皮質類固醇在控制癥狀的同時關閉疾病過程,直到甲氨蝶呤等改善疾病的抗風濕藥物 (DMARD) 開始生效。然而長期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包括感染、血液、肝和腎功能障礙以及骨髓抑制。 此外,長期使用DMARD可能會使患者產生抗藥性,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低下。類風濕疾病的治愈不僅僅是緩解患者的疼痛,更重要的目標是要調節自身免疫系統,從而預防關節的損傷和變形。達到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就是干細胞療法。 間充質干細胞 (MSCs) 調節免疫反應和促進再生的能力有助于在許多臨床前炎癥研究中觀察到的治療效果。更具體地說,在RA的臨床前模型中,MSC被認為具有大效應量的治療潛力。 在臨床試驗中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始于十多年前,盡管研究中的組織來源存在差異,但據報道對類風濕關節炎嚴重程度顯著改善。 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減少促炎細胞因子如TNF-α和干擾素-γ (IFN-γ) 的產生,同時增加抗炎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0 (IL-10) 和IL-4的分泌,在組織再生中起主要作用。這些特征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是治療RA的新興治療選擇。研究結果還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制改善類風濕關節炎,例如抑制Th17細胞、減少炎性細胞因子和上調Treg細胞(圖1)。 干細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機制 間充質干細胞通過調節T細胞來改善RA。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通過歸巢到關節腔并釋放各種細胞因子來調節T細胞的平衡,從而提高環境的抗炎活性。 目的:旨在評估干細胞療法治療15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15名年齡在18-65歲的符合條件的RA患者在接受單次靜脈注射2×108adMSCs后的第4、12、26和52周時被納入并隨訪。使用美國風濕病學會(ACR66/68評分)標準對腫脹和壓痛關節計數 (S/TJC) 以及血清TNF-α、IL-6、CRP和ESR水平進行檢查。安全性終點包括血液、肝和腎功能的測量。 類風濕關節炎癥狀:腫脹和壓痛的關節評分(根據ACR66/68關節評估測量)在第52周的隨訪結束時與基線相比顯示出臨床顯著改善,中位數從12.0(IQR8.0-19.0)下降到1(IQR0.0)–3.0) 用于腫脹關節,從20.0 (IQR11.0–36.0) 到1.0 (IQR0.0–4.0) 用于觸痛關節計數。功效數據分析顯示,關節計數的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3和p=0.0008),對于腫脹和壓痛的關節計數分別具有較大的效應量(ES=0.83和ES=0.93);圖2,表2)。 聯合計數。與基線相比,每次隨訪時腫脹的關節計數均顯著減少。與基線相比,在所有后續周內,壓痛關節評分均顯示出顯著下降。 聯合計數。與基線相比,每次隨訪時腫脹的關節計數均顯著減少。與基線相比,在所有后續周內,壓痛關節評分均顯示出顯著下降。 表2基線和干預后第52周關節計數和炎癥參數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和療效測量 JC,聯合計數;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ESR,紅細胞沉降率CRP,C反應蛋白;IQR,四分位距(25%—75%) 炎癥措施:與基線相比,炎癥標志物、TNF-α、IL-6和ESR的水平保持不變。 安全性和耐受性:與基線相比,所有患者血液學指標的實驗室檢查在任何隨訪中均無顯著變化(p>0.05)。與干預前的值相比,包括總蛋白、總球蛋白或白蛋白在內的綜合代謝面板測量值也保持不變。然而,觀察到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率有輕微變化(p=0.047)。總體而言,與基線相比,在任何隨訪中,腎功能和肝功能基本保持不變,沒有任何顯著變化。 不良事件 (AE):沒有發生急性或長期嚴重不良事件(AE)。 目前的研究表明,干細胞療法在治療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癥狀方面既安全又高效。鑒于關節功能的強大安全性和臨床上顯著的療效結果,該試驗的結果應通過更大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來證實,以更好地證實干細胞療法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治療益處。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