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新進展發表時間:2022-03-08 17:48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脊髓損傷(SCI) 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是由于受到外界各種不利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對脊髓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損傷,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的成因為車禍、運動、意外墜落等造成的外傷、或貫穿性脊髓炎等相關疾病。 其中,脊髓損傷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損傷,不完全性損傷患者能夠保留一部分脊髓功能,而完全性損傷可導致嚴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引起受損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功能的完全喪失和尿便失禁,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當前臨床治療脊髓損傷的主要方式包括藥物、手術減壓、康復理療等,但這些方法均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隨著近年來科學界術發展的持續關注干細胞“再生醫學”技術,有望加速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應用。 目前已有多項研究顯示,干細胞具備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分化為神經細胞,同時可以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刺激損傷組織進行修復或再生,并具有較強的抗凋亡、抗炎等特性。在脊髓損傷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機制在動物實驗研究或臨床治療中,應用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使神經元再生和神經功能恢復成為可能,這往往是多種因素通過不同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作用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神經保護作用: 干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神經營養因子,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從而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包括減少神經變性和凋亡,支持神經發生、軸突生長、髓鞘再生和細胞代謝等。當干細胞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功能受損時,對脊髓損傷的神經保護作用降低。 ②免疫調節:干細胞獨特的低免疫原性特性有助于輕松逃避免疫監視。干細胞移植后7d時,通過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和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來改變脊髓損傷后的免疫反應。 ③促進軸突再生:干細胞移植后有利于神經再生軸突的延伸和突觸之間的連接,促進脊髓損傷后功能的恢復。 ④抑制膠質瘢痕形成:研究表明,干細胞可通過減少脊髓損傷區域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數量,有利于損傷后運動功能的改善。 ⑤促進髓鞘再生:研究發性,將干細胞移植到小鼠脊髓損傷模型后,能夠產生少突膠質細胞,但不能形成致密的髓鞘,不能促進功能的改善,這意味著干細胞移植必須產生致密的髓鞘來促進功能的改善。 ⑥干細胞增殖分化修復損傷組織:干細胞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誘導為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等。見圖1。 臨床案例案例一: SATTI等通過對9例脊髓損傷患者鞘內注射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來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據受傷時間將脊髓損傷患者分為2組:慢性組 (>6個月 ) 和亞急性脊髓損傷組 (<6個月 )。 通過鞘內注射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最終這項研究初步表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用于脊髓損傷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夠促進神經運動功能和體表感覺的改善。 案例二:目的主要研究神經干細胞的脊髓損傷情況,分析在移植治療過程中的實際臨床情況。 方法:對52例需要診治的脊髓損傷患者進行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干細胞來源進行分析和運用干細胞移植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進行簡單的綜合康復性治療,兩組在入院當天和治療后對基本生活能力以及各項功能進行評定。 結果:通過采用神經干細胞移植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神經通路的恢復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的肢體感覺、正常運動等其他方面都有很好的改善,通過對患者的術后與術前情況進行比較,患者的身體和精神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 結論:神經干細胞移植有利于脊髓損傷的修復并且可以明顯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多方面的神經功能。 案例三:目的探討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效果。 方法:對18例患者采用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對所有患者的手術前、手術后神經功能的情況進行評價分析。 結果:手術后,共有9例A級AIS患者轉變為C級,2例轉化為B級。3例B級AIS患者轉化為C級,1例B級AIS患者沒有變化。2例C級AIS患者全部轉化為D級。1例D級患者沒有變化。 手術1個月后患者的ASIA評分平均為53.21分,手術后2個月后患者的ASIA評分平均為61.28分,手術后3個月后患者的ASIA評分平均為71.17分。手術后與手術前的ASIA評分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 結論:神經干細胞移植能夠明顯改變患者的感覺、運動、排汗等功能,使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總結:以上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原理及臨床數據,讓人們進一步了解了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信在經過更多、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后,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將會逐漸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