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120例重型狼瘡腎炎臨床應用案例研究發表時間:2021-11-11 18:22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狼瘡性腎炎是自身免疫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腎臟損害,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嚴重影響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預后。 按病情發展,一般可分為六期,微小系膜性狼瘡腎炎(Ⅰ型)、系膜增生型狼瘡腎炎(Ⅱ型)、彌漫/局灶增殖型狼瘡腎炎(Ⅲ、Ⅳ型)、膜型狼瘡腎炎(Ⅴ型)、硬化型狼瘡腎炎(Ⅵ型)。 各型狼瘡腎炎(LN)代表什么①Ⅰ型(輕微系膜病變LN)---腎小球形態正常,有免疫復合物沉積,不伴腎損傷的臨床癥狀 ②Ⅱ型(系膜增生性LN)---系膜細胞增生或基質增加,伴系膜免疫沉積物 ③Ⅲ型(局灶性LN)---50%以下腎小球增生 ④Ⅳ型(彌漫性LN)---50%以上腎小球增生 ⑤Ⅴ型(膜性LN)---球性或節段上皮下免疫沉積物,伴或不伴系膜病變 ⑥Ⅵ型(嚴重硬化型LN)---90%以上腎小球性硬化,殘余腎小球無活動性病變 資料參考《2019版中國狼瘡腎炎診療指南》 Ⅲ型或Ⅳ型狼瘡腎炎如果病理檢查提示腎小球上皮側有廣泛(>50%血管袢)免疫沉積物,診斷為Ⅲ+V型或Ⅳ+Ⅴ型狼瘡腎炎。Ⅰ型、Ⅱ型定為輕型,而Ⅲ型、Ⅳ型、Ⅴ型、Ⅵ型定為重型。 重型狼瘡腎炎是現階段臨床中常見的繼發性腎臟疾病,患者多存在腎功能降低 、大量蛋白質流失并可能出現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 一般情況下,重型狼瘡腎炎患者多伴有血尿、蛋白尿、血清肌酐清除率降低等多種臨床表現,其屬于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是導致該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 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治療重型狼瘡腎炎的主要藥物,但因其不良反應較多,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 ) 被提出可用于治療重型狼瘡腎炎,后有研究指出ASCT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較高的優點。 臨床研究目的:分析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 )法聯合間歇小劑量環磷酰胺治療重型狼瘡腎炎的療效評估及對血清抗雙鏈DNA(dsDNA)抗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蛋白質羰基濃度與Fas表達率的影響。 方法:實驗選取例重型狼瘡腎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納入的120例患者依照隨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ASCT法治療 ,觀察組采用ASCT法聯合間歇小劑量環磷酰胺治療。 觀察指標:治療前及治療結束6個月收集兩組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LEDAI),檢測兩組患者尿中血紅細胞數、尿蛋白、血白蛋白、血小板、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體 、補體C3、外周血CD4+T、CD8+T、CD4+/CD8+比值 、調節性T細胞(Treg )和CD20+B細胞百分率、抗dsDNA抗體、PBMC蛋白質羰基濃度、T細胞Fas表達率、B細胞Fas表達率及T、B淋巴細胞凋亡率。 結果兩組患者SLEDAI結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SLEDAI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 SLEDA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 1)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結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尿紅細胞數及尿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且血白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2) 兩組患者血液學指標檢測結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補體C3、CD4+、CD8+、CD4+/CD8+、Treg、CD20+B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經治療后觀察組U1RNP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3) 兩組患者抗dsDNA抗體、PBMC蛋白質羰基濃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中抗dsDNA抗體、PBMC蛋白質羰基濃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4) 兩組患者淋巴細胞Fas蛋白表達率及細胞凋亡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T細胞及B淋巴細胞的Fas表達率及凋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存統計學意義(P<0.05)。(表5) 不良反應:隨訪一年,無移植相關不良反應發生。 結論:采用自體干細胞移植療法聯合間歇小劑量環磷酰胺治療重型狼瘡腎炎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腎臟功能并提高臨床療效,并降低血清抗dsDNA抗體、PBMC蛋白質羰基濃度水平與Fas表達率。干細胞療法可作為重型狼瘡腎炎的緩解治療方案之一。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