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協同中西藥治療肝硬化臨床現狀與前景發表時間:2021-10-21 17:11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傷,是各種慢性肝病的終末期。我國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約有7300萬人,同時隨 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飲酒、肥胖及糖尿病等發病率的增高引起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增多,這些患者都有可能或已經發展成為肝硬化。 目前醫學界治療肝硬化尚未攻克的一道難題。目前除了原位肝移植尚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肝臟供體的缺乏、術后高免疫排斥反應及高醫療費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干細胞移植為治療肝硬化患者帶來了希望。干細胞是一類具有高度分化潛能及自我更新能力極強的細胞。目前治療肝硬化的干細胞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間充質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及臍帶血細胞。大量研究證實了來源不同的干細胞移植,對肝硬化引發的肝組織損傷的治療均有明顯的作用。 干細胞移植是繼傳統原位肝移植(OLT)后一種新型的治療肝硬化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打破了肝硬化患者肝細胞損傷不可逆轉的理念。 干細胞移植對治療肝硬化的影響干細胞誘導轉分化為肝樣細胞:在特定的環境下,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造血干細胞及臍帶血細胞可以被誘導轉分化為肝樣細胞。 干細胞促進肝星狀細胞凋亡:肝纖維化是有各種損傷因素所致的肝臟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的病理過程,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階段,是肝硬化的必經階段。參與肝纖維化的細胞包括肝星狀細胞、中性粒細胞、肝竇內皮細胞等。而肝星狀細胞(HSC)是致肝纖維化的最效應細胞,其增殖與活化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中心環節。 研究發現干細胞移植人肝硬化的大鼠體內后,BMSCs能夠在肝臟內定植,發揮減輕肝臟的炎癥反應及改善肝功能和肝纖維化的程度。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能分泌肝細胞生長因子、表皮細胞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轉化生長因子等多種細胞因子,其中肝細胞生長因子具有促進肝星狀細胞凋亡的作用,不僅僅其具有誘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向肝樣細胞分化的功能,還可以抑制轉化生長因子書(TGF-/3)的產生,達到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后的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從而促進肝星狀細胞發生凋亡。 基礎試驗研究大量研究證實,肝臟受損時會誘導SDF一1的表達上調,不僅可以促進炎性細胞向損傷的肝臟聚集, 還可以促進表達CXCR4的干細胞發生遷移,高表達SDF一1的微環境對干細胞在受損肝臟中的存活及修復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hao等研究表明,肝硬化后出現SDF一1表達上調,干細胞移植到體內后SDF一1表達進一步上調,與脾臟和骨髓相比較,大部分的干細胞進入受損的肝組織中,進一步說明SDF一1/CXCR4在干細胞歸巢到受損的肝臟發揮修復作用。 國內外的臨床研究溫智稀等人研究表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干細胞移植可改善肝功能及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達到協同治療肝硬化的作用。 鄭盛等研究分別選取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67例與48例,采用抽取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及體外分離方法,于肝動脈行自體骨髓問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治療組患者經治療后發現AST、ALT、TB均下降,ALB上升,食欲不振、腹水、腹脹腹滿等癥狀好轉,術后嚴重并發癥0例,所有患者均無白細胞下降、出血或肝區疼痛等情況,結果表明在經肝固有動脈自體BMSCs移植治療肝硬化失代償期,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臨床癥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Jang等采用自體骨髓間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失代償期,結果顯示肝纖維化指標下降、CP級下降、肝再生(肝體積增加)。 討論研究證實,中藥結合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的相對成熟的機制有DF/CXCR4信號通路,表明SDF一1濃度梯度變化對CXCR4具有吸引作用,同時干細胞可沿SDF一1/CXCR4軸向肝臟歸巢,且還可能促進肝干細胞的激活,從而促進肝卵圓細胞的增殖,以此完成對肝臟受損部位的修復,其機制還包括JAK2/ STAT5、BCL/Bax、Notch信號通路等。 運用中藥調控的機制,可以提高干細胞移植的存活及增殖能力,誘導其向肝細胞定向分化,改善移植后的肝臟的病理微環境等參與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從而展現中醫藥獨特的價值。 因此今后我們要更加規范地將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干細胞移植協同中西藥治療肝硬化應用效果。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