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120例1型糖尿病臨床研究案例發表時間:2021-07-29 16:42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組慢性代謝疾病,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 ( T1DM )、 2 型糖尿病 ( T2DM)、 妊娠糖尿病 ( GDM) 和單基因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diabetesatlas. org) 的統計,截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超4.63億,預計2045年將增至7億。中國已成為糖尿病第一大國,患者超過1.16億。 發生1型糖尿病的原因1型糖尿病是一種由T淋巴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胰島β細胞受損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T1DM患者需要完全依賴外源胰島素治療。 雖然胰島素治療已從過去的 “每日餐前一針” 發展到 “ 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島泵”,但并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一系列并發癥。 近年來,胰島移植結合免疫抑制已成功應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療,但由于供體器官嚴重缺乏、需要終身免疫抑制以及胰島移植后難以長期存活等問題限制了臨床應用。 因此,干細胞替代療法有望成為治療1型糖尿病的醫學發展新途徑,就應用干細胞誘導分化產生功能性胰島β細胞或胰島類器官替代治療1型糖尿病癥狀。 胚胎干細胞療法Kroon等誘導胚胎干細胞定向分化為胰腺祖細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體內進一步成熟為功能性的胰島β樣細胞,并可以維持3個月的體內葡萄糖穩態。 2014年Rezania等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七步誘導法從胚胎干細胞中分化出表達胰島β細胞關鍵標志物包括MAFA和INS等的胰島β樣細胞,移植后2~6周就能成功逆轉DM小鼠血糖。 目前,所有胚胎干細胞誘導分化胰島β細胞的方案都依賴于對生長因子以及分子信號通路激活或抑制的調控,例如最近提出的優化方案:抑制YAP促進胰島β細胞生成,改善胰島素分泌功能;抑制WNT通路提高分化效率,增加內分泌細胞的比例等。 成體干細胞療法成體干細胞具有強大免疫調節特性、多向分化潛能、自我更新能力的間充質干細胞(MSCs) 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間充質干細胞調控促炎癥作用的效應T細胞,抑制自身免疫反應,單獨或與胰島β細胞聯合移植可有效逆轉1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況,使1型糖尿病患者體內剩余的胰島β細胞功能得以部分恢復或延遲細胞損傷。 近年來,研究人員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間充質干細胞誘導分化胰島素分泌細胞( IPCs) 用于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在分化過程中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調節特性能得到維持,與未分化的間充質干細胞相比,IPCs可以耐受移植物排斥反應。 (2):單獨移植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能改善胰島功能,增加血清胰島素水平,其治療有效性在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已得到認可,但單獨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還局限于1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早期。 (3):許多研究小組闡明使用間充質干細胞聯合胰島移植的有效性和多功能性,發現間充質干細胞聯合移植治療可以逆轉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明顯抑制炎癥細胞浸潤,促進移植物血管生成,延長存活時間。 (4) :間充質干細胞還被用于培養胰島,在移植前將間充質干細胞與胰島共培養有助于提高胰島的生存能力,增加胰島素釋放,能顯著改善DM小鼠的高血糖癥狀。 臨床案例:研究人員Skrzypek等人對120名1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法。 分析顯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12月,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下降3.32(95%CI:-4.25--2.39;P<0.001)。 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空腹C肽水平均明顯增加(MD:0.50,95%CI:0.28~0.72,P<0.001;MD=0.48,95%CI:0.29~0.67;P<0.001)。此外,59.4%的患者在不同時間實現脫離胰島素治療。 結論: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HbA1c水平,提高空腹C肽水平,使患者不同程度脫離胰島素治療。 未來展望隨著對干細胞治療疾病機理的深入研究,干細胞療法大大提高了1型糖尿病的治療預期,具有療效顯著、效果持久和安全性高等特點,可擺脫每日用藥、每日多次用藥和長期用藥給患者帶來的不便和痛苦,以及長期用藥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這項科技成果將給更多糖尿病患者康復帶來新的希望。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