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通過分化胰腺β細胞來改善治療糖尿病發表時間:2021-07-06 16:09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工作。常用治療措施如藥物支持、物理治療等并不能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只能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近年來,醫學領域針對干細胞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更是在糖尿病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 隨著干細胞治療醫學技術的興起,干細胞于糖尿病的治療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干細胞的特點是可無限增殖出具備不同功能的子代細胞,同時兼具一定的自我更新的能力。 根據其不同的功能與來源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型,即胚胎干細胞、誘導性多潛能干細胞以及成體干細胞。 不同來源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間充質干細胞(MSCs)屬于一種多能干細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對于糖尿病有較高的疾病治愈效果 。 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 Xu等建立40只雄性Wistar糖尿病大鼠背部 皮膚缺損(6cm×5cm)模型,將模型大鼠分為4組,結果表明,在同一時間段中,MSCs治療大鼠的創面更小。 對照組相比,完成1次MSCs治療后大鼠的傷口愈合時間有所縮減;完成2次MSCs治療的大鼠創面愈合時間縮短更加明顯。與對照組比較顯示,MSCs治療組中局部炎癥反應減少。 研究的最終結論為,MSCs能夠縮減糖尿病創面愈合時間,這與糖尿病改變局部組織的微環境與改變某些生物標志物的表達息息相關。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樣子hi治療糖尿病 劉小斌等將48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隨機分成3組,分別為正常組、模型組和細胞移植組,每組16只。 建模后第7天,觀察其血糖變化,結果表明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對治療糖尿病具有積極作用。且相比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糖尿病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與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行臍帶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32例, 根據移植干細胞的劑量分為低劑量組(<5×10^8,n=14)及高劑量組(≥5×10^8,n=18)。 比較第0、24周時各組有效性指標(靜息痛評分、肢體冷感評分、麻木評分、間歇跛行距離、下肢皮膚的溫度、經皮氧分壓、靜息狀態下踝肱壓指數)。 結果:24周時低劑量組肢體冷感評分、麻木評分、間歇跛行距離、下肢皮膚的溫度、TcPO2、ABI及高劑量組的各項有效性指標均顯著改善(P<0.05),高劑量組的肢體冷感評分、麻木評分、間歇跛行距離、TcPO2、ABI顯著優于低劑量組(P<0.05)。 結論:臍帶血干細胞移植劑量可能影響其小腿肌間注射治療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有效性,移植劑量≥5×10^8的有效性優于劑量<5×10^8。 臍血又具有淋巴細胞抗原性弱、功能相對不成熟、移植后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較低等特點,與其他類型的干細胞比較,取材方便,擴增數大,來源廣泛,不受倫理和道德的限制,因此臍血干細胞將以其自身的特性和優勢占據重要的位置,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胰島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 研究中發現功能和形態上成熟的胰島細胞中C-肽可在血糖刺激后成倍增長,此結果表明了移植的干細胞可成功表達。 移植入肺、肝、脾后等重要器官中僅產生少量胰島素。 含干細胞的胰島樣細胞簇完 成移植后相較于PDX-1,C-肽分泌胰島素的時間較長 可穩定地維持血糖濃度保持正常生理范疇。若在移植前通過生長因子對胰島干細胞進行處理,提高基因的潛在轉移性后將降低組織的免疫原性,可產生更大的移植優越性。 胰腺干/前體細胞 Smukler等將胰管和胰島組織中PDX1+/胰島素+/GLUT2-細胞通過譜系追蹤和流式分選相結合的方法,在體外擴增并誘導分化為胰腺β細胞,移植后改善了STZ小鼠高血糖癥狀。也有研究利用PDX1、NGN3和巨噬細胞激活因子 A(MafA)將胰腺中外分泌細胞轉分化成胰島素分泌細胞,移植后也可減輕糖尿病動物模型高血糖的癥狀。 綜上所述不同來源的干細胞向胰腺β細胞分化是可行的,這為細胞替代法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拓寬了方向。由于干細胞來源的不同,分化方法的差異,不同干細胞得到的胰腺β細胞狀態和功能不盡相同。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與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干細胞治療糖尿病將逐漸取代傳統治療,為根治糖尿病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