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120例肝硬化失代償期臨床應用案例發表時間:2021-03-22 16:47作者:中科干細胞 肝硬化指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刺激肝臟而造成的肝彌漫性損傷,肝硬化進展至一定程度、超出肝臟代償能力時稱之為肝硬化失代償期。 ![]() 肝硬化失代償期主要臨床表現:為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發病率和致死率極高。原位肝移植(OLT)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等終末期肝病的理想治療方法,但由于肝臟供體緊缺、費用高、免疫排斥反應高等限制 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 背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移植術為肝硬化患者帶來了希望,但BMSCs在骨髓中含量極少且歸巢能力有限,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采用中醫藥招募內源性干細胞的動員方案可促進BMSCs歸巢肝臟,對充分發揮中醫藥維持或改善機體正常再生修復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目的:探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治療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方法:選取廣西某附屬醫院肝病區及廣西國際某醫院脾胃肝病區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120例,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40例。 A組患者采用內科綜合治療。 B組患者在內科綜合治療基礎上進行1次BMSCs移植術并于術后給予長期抗病毒治療1年。 C組患者在內科綜合治療基礎上采用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移植術治療。 比較三組患者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主要有五項指標分別為:中醫證候評分、肝功能指標及凝血酶原時間(PT)、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氧化應激反應指標,并記錄患者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和 / 或并發癥發生情況。 ![]() 結果臨床療效 治療期間A組2例患者脫落,B組1例患者脫落,最終A組、B組分別納入38、39例患者。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11.59,P=0.021);C 組 患者臨床療效優于A(u=11.43,P=0.003)、B組(u=4.92, P=0.045)。 ![]() 表1 主要中醫證候評分 三組患者治療前脅痛、納差、神疲乏力、黃疸評分比較,C組患者治療后脅痛、納差、神疲乏力、黃疸評分低于A組、B組。 ![]() 表2 肝功能指標及PT 研究結果顯示,C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A組和B組,且患者治療后脅痛、納差、神疲乏力、黃疸評分及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A組、B組,PT 短于A組、B組,表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移植術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有利于為受損的肝細胞創造再生及功能恢復的內環境,促使干細胞在肝臟歸巢、分化。 ![]() 表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C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2、IL-12 水平低于A組和B組,而血清IFN-γ、IL-10水平高于A組和B組,表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移植術可有效減輕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炎性反應,對促炎 / 抗炎因子及Th1/Th2失衡具有一定調節作用。 ![]() 表4 體液及細胞免疫指標 C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gA、IgM 水平和CD3+、CD4+細胞分數及CD4+ /CD8+細胞比值高于A組、B組,血清IgG、IgE水平和CD8+細胞分數低于A組、B組,表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移植術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免疫功能。 ![]() 表5 氧化應激反應指標 C組患者治療后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A組和B組,而血清MDA水平低于A組和B組,表明柔肝化纖顆粒聯合BMSCs移植術可有效減輕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氧化應激反應。 ![]() 表6 患者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和 / 或并發癥發生情況:A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腹腔積液3例,消化道出血1例;B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肝性腦病1例、腹腔積液 1 例;C組患者治療期間無一例出現不良反應和 / 或并發癥。 炎性因子在肝硬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HBV等病毒持續感染過程中炎性反應及免疫應答紊亂會引起慢性肝損傷及肝纖維化,而促炎 / 抗炎因子及Th1/Th2 的動態平衡在肝纖維化、肝硬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IL-2、IL-10、IL-12均為白介素家族成員,其中 IL-2、IL-12 是促炎性因子,可加劇肝纖維化進程;IL-10是一種抗炎因子,可通過促進T輔助細胞增殖而抑制促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并減輕炎性反應所致肝損傷。 ![]() 結論:柔肝化纖顆粒聯合干細胞移植術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減輕患者炎性反應及氧化應激反應。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