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臨床研究進展發表時間:2021-03-01 17:27作者:泰迪 多發性硬化癥(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脫髓鞘疾病。被稱為“千面疾病”,即不同患者的癥狀和進展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多發性硬化癥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患者體內的自身免疫系統的細胞遷移到大腦中,在大腦中免疫系統的細胞破壞了髓鞘(神經纖維的保護外層),結果短路發生了,阻礙了神經信號的正常傳輸。 這種困擾著全球超過230萬人的疾病多發于青壯年時期,約25%的患者完全失去工作能力,超過90%的進展期患者行走需要輔助,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疾病負擔與經濟負擔。 對于多發性硬化的治療,采用傳統的藥物治療手段,可縮短急性期及復發期的病程,但仍不能阻止復發,并且其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傳統治療并不能延緩疾病的進程。有文獻指出,刺激神經修復是有進展的多發性硬化癥病因學確定的治療目標。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干細胞療法已向臨床進一步發展,以治療受損的組織和各種退行性疾病,尤其是那些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最具臨床治療潛能的干細胞,可以分化為神經細胞,以修復損傷;具有免疫調節功能,減少免疫細胞對神經系統的攻擊,減少神經中樞白細胞浸潤,在治療多發性硬化癥方面顯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改善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病情。 因此干細胞替代治療為多發性硬化癥提供了希望。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是再生醫學中新興的細胞來源,目前也正在測試其治療MS的能力。在將iPSC衍生的神經細胞移植到脫髓鞘的模型中后,觀察到活動性和強健的髓鞘再生顯著改善。 干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癥:誘導性多能干細胞( iPSC)是通過在已分化的體細胞中表達特定的基因或特定基因產物等方式,以誘導體細胞的重編程而獲得可不斷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 與其他干細胞相比,iPSC具有從患者體細胞中獲得的巨大優勢,從而避免了移植排斥的風險和道德上的顧慮。iPSC的突破性創新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巨大努力,以開展疾病建模,藥物篩選和再生療法。隨后從健康和患病個體產生人iPSC的成功嘗試使我們更接近于臨床應用。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可以在體外分化為少突膠質細胞系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成功分化為少突膠質細胞系是多發性硬化癥治療的基礎。2011年,人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首次被誘導分化為少突膠質細胞 。健康成年人的成纖維細胞衍生的iPSC用表皮生長因子依賴性分化方案治療,最終分化為O4+少突膠質細胞。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癥(RRMS)和原發性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癥(PPMS)患者的成纖維細胞也被重新編程為iPSC,這些MS-iPSC成功地分化為具有正常核型的成熟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MS-iPSC衍生的神經元具有電生理功能,而少突膠質細胞對髓鞘堿性蛋白(MBP)和O4呈陽性染色。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MS來源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最終可以分化成功能神經細胞,為實現MS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機制: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具有較好的細胞替代作用,但這些細胞的抗炎和營養作用。NSCs可以分化為所有的神經細胞譜系,也有抗炎和營養作用,但它們也可能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因此導致MS中不必要的星形膠質細胞增生。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細胞給藥的途徑。 直接腦內或椎管內注射似乎更有效,但在臨床應用中并不實用。鼻內途徑也可以有效使用,是MS中使用iPSCs的一種侵入性較小的途徑。然后,應該考慮使用異基因或自體誘導多能干細胞。 自體誘導多能干細胞更好,但由于自身疾病因素,它們可能無效 。為了避免免疫原性,健康干細胞治療多發性硬化異基因iPSC治療需要免疫抑制治療。 干細胞療法是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有效方法 2012年,《柳葉刀神經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繼發性、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癥是安全的,治療后患者視力得到改善,視神經面積增加。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不同劑量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C-MSC)移植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臨床試驗進行報道。試驗納入60例多發性硬化患者,隨機分成4組,前三組接受不同劑量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每2周移植一次,共移植3次,第4組為安慰劑對照。結果顯示,在常規抗炎治療基礎上接受hUC-MSC治療能夠改善多發性硬化癥臨床癥狀,而且移植劑量越高治療效果越佳。 2010年,美國貝魯特大學醫學中心內科的研究者納入了7名年齡在18~65歲的多發性硬化患者,使用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治療。注入細胞0、3、6、12 個月后對患者進行EDSS評分和多發性硬化機能評分,患者治療期間未服用任何化學藥物。3~6 個月后患者的客觀及主觀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年,以色列學者為了評估鞘內和靜脈內使用自體間充質干細胞在多發性硬化癥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免疫學效果,納入了15名多發性硬化患者進行治療。 實驗過程中,所有15例多發性硬化患者均經鞘內注射間充質干細胞,于6個月時做MRI 檢查,發現無異常病理病灶及新病灶的出現,隨訪期間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在觀察的前6個月,平均ALSFRS評分保持穩定,而EDSS的平均評分(SD)從6.7(1.0)提高到5.9(1.6)。 展望:隨著預期壽命的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將顯著增加,這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雖然目前的治療可以減輕一些癥狀,干細胞移植療法有能力徹底改變我們的方法研究和治療各種神經疾病,干細胞移植可被視為治療多發性硬化的一個可靠方案,然而,在將干細胞治療大規模引入臨床之前,必須克服干細胞治療研究中的方法學、倫理和臨床挑戰。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