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兩大作用機制發表時間:2021-01-16 15:46作者:泰迪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來源廣泛的 ( 如骨髓、脂肪組織、胎 盤和臍帶組織等) 多能干細胞 ,同時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及多項分化的潛能。 間充質干細胞無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Ⅱ抗原, 避免了免疫排斥反應, 這使得間充質干細胞在組織工程學中得以廣泛應用。 鑒于其多向分化的能力,間充質干細胞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永久性細胞的替代治療。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種高死亡率的胰腺無菌性炎癥,是臨床中常見急性腹痛癥之一。據統計,AP的全球年發病率約33.74/10萬人,且呈逐年增長的。 趨勢。 其中90%~95%的患者為輕癥急性胰腺炎(MAP)或中-度重癥胰腺炎,病情較輕、預后較好。 其中5%~10%患者可進展為重癥急性胰腺炎 (SAP)。 傳統療法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不佳 對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僅局限于常規的補液、對癥支持、營養支持、預防胰腺感染、壞死、手術等,仍無合適的治療方案。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機制 目前的基礎研究提示其主要機制包括直接修復和間接修復兩個方面。 直接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向損傷部位趨化、定植、分化:目前有研究證實,間充質干細胞可作為“ 種子細胞” 在AP中向損傷部位趨化,定植于受損的胰腺并可分化成為胰腺“ 靶組織細胞”、胰腺干細胞、腺泡細胞、導管細胞、胰島細胞而發揮組織修復作用。 間接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 AP 中局部的炎癥會使各種炎癥細胞趨化, 不同的促炎細胞因子數量急劇增加,如 IL-6、TNF-α等。 大量研究證實,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可以顯著降低血清及組織的促炎因子 ( TNF-α、IL-1β 和IL-6) 的數量, 增加抗炎因子( IL-4、IL-10 ) 的數量 間充質干細胞保護腺泡細胞、抗凋亡 研究表明 , MSCs分泌的miR-181a-5p可通過張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PTEN) / 蛋白激酶( Akt ) / TGF-β1 通路,發揮抗凋亡作用,促進損傷的胰腺組織再生。 Song等發現,過表達miR-9的BMSCs移植后可顯著減輕SAP大鼠胰腺組織的程序性死亡。 間充質干細胞促進組織血管新生 MSCs能通過促進損傷胰腺血管新生,加速胰腺組織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對胰島的保護作用 AP時, 由于胰島β細胞受損,胰島細胞功能失調甚至喪失,導致糖耐量受損或胰島功能抵抗,且機體血糖升高與AP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間充質干細胞能通過提供由旁分泌作用改善胰島細胞微環境, 減少內源性胰島β細胞壞死及凋亡,促進胰島β細胞的修復再生,從而改善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 結論及展望 綜上,間充質干細胞移植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治療可能成為一種革命性的新治療手段。相信隨著干細胞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胰腺炎早期應用于臨床,讓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受益。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