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研究進展發表時間:2020-12-14 11:28作者:杭吉泰迪生物科技 耳聾是一個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有2.8億重度耳聾患者。中國殘聯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重度耳聾患者,每8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聾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超過30%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什么是耳聾?耳聾是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生病變,引起聽功能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的統稱。 一般認為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在26dB以上時稱之為聽力減退或聽力障礙。根據聽力減退的程度不同,又稱之為重聽、聽力障礙、聽力減退、聽力下降等。 常見病因有:先天性的畸形:如耳道閉鎖及骨膜、聽骨、蝸窗等發育不全等。 后天性的外耳道阻塞:如耵聹栓塞、骨疣、急性傳染病、腫瘤、外傷、炎癥中耳炎等。 其他的病因還有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梅尼埃病。 傳統治療:臨床上治療手段主要為安置助聽器和安置人工耳蝸 而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干細胞移植治療耳聾也成為近年耳科的研究熱點之一 專家學者們表示:干細胞移植修復內耳與傳統的治療方式如人工耳蝸植入術結合將會是解決耳聾問題的研究熱點。
利用干細胞的多項分化作用,定向誘導分化出與原來形態功能相同的結構,而這種機制卻恰恰可以彌補內耳毛細胞的不可再生特性。 研究人員先后將胚胎干細胞、iPS干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MSC誘導成與毛細胞類似的細胞,表達毛細胞標志物myosinⅦA,從形態上可見細胞生長靜纖毛樣的突起;通過使用EGF與bFGF調控細胞生長,將MSC向神經細胞方向誘導分化,表達神經前體細胞的標志物。 除此之外,也可利用干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達到修復的目的。 科學家們經過艱苦努力,在成年鼠內耳前庭分離出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并將此干細胞經過體外細胞培養后移植到雞胚胎,在發育的雞胚胎內耳聽囊中成功分化為毛細胞。 此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內耳毛細胞可能再生的根源,意味著今后有望最終“用細胞移植”的方法實現耳聾病人的聽力重建,耳聾不再是不治之病。 該研究結果已在權威雜志Nature Medicine,2003,9(10):1239上發表,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經過4年研究,試著通過干細胞移植實現內耳毛細胞再生和功能重塑,從而達到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目的。 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刊物《細胞死亡與分化》(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和《干細胞轉化醫學》(Stem Cells Translation Medicine)上發表,引發學術界熱議,被認為給遺傳性聽力障礙患者帶來一絲新的希望。 據了解,這是國家科技部重大科技項目《干細胞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基礎研究》中的一項課題研究,名為“干細胞定向分化和毛細胞功能重建的遺傳和分子機制”。該課題負責人即是王金福,合作單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和美國埃默里大學,課題于2012年正式啟動。 眾所周知,耳聾是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頑疾之一,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在工業化國家,約5%的人群罹患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其中80%的患者是因為外源性損傷或自身衰老導致內耳聽覺細胞逐漸消失所致。 傳統觀點認為,人類內耳聽覺毛細胞為特化終末細胞,毛細胞的損傷是不可逆的,不再具有再生修復能力。 干細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內耳干細胞的發現,為尋找內耳新細胞的前體細胞帶來了希望。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