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進展發表時間:2020-11-18 10:58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什么是脊髓損傷?脊髓損傷是指外部創傷造成的脊髓灰質和白質受損,神經通路中斷;繼發脊髓損傷是指創傷引起了局部一系列生化改變,使組織缺血、缺氧,膜脂質過氧化,最終導致脊髓細胞死亡、退變、上行下行纖維傳導中斷。脊髓損傷將引起損傷段以下永久性感覺、運動和括約肌功能喪失。脊髓損傷在世界上總發生率20-40人/每百萬人/年,每年新增病例約1萬人,損傷時平均年齡為31.7歲,約有病人230,000人。 脊髓損傷后常見的癥狀有哪些呢?感覺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痛覺、溫度覺、觸覺及本體覺減弱或消失。 運動障礙:在脊髓休克期,脊髓損傷節段以下患者表現為軟癱,反射消失。休克期過后若是脊髓橫斷傷則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貶反射亢進rg現骸陣孿和踩陣孿及病理反射。 包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休克期患者表現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無張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過后,若脊髓損傷在能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動反射膀骯,殘余尿少于100m1,但不能隨意排尿。若脊髓損傷平面在圓錐部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則出現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過增加腹壓(用手擠壓腹部)或用導尿管來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樣出現便秘和失禁。 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機制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治愈脊髓損傷的希望,干細胞具有多種分化潛能、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的生物學特性為脊髓損傷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其中間充質干細胞因為來源豐富、免疫原性低,體外培養而不喪失任何功能,成為組織修復和再生的希望備受關注。 間充質干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分化為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還可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細胞修復并產生功能,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研究顯示干細胞可分化產生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軸突再生,使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 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 干細胞通過各種途徑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修復與再生,為患有脊髓損傷等難治性疾病的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國內相關臨床研究目前,傳統的藥物、手術及康復治療均沒有完全改善脊髓損傷的臨床療效,而干細胞治療給眾多脊髓損傷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希望。 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一種創新、有效的治療脊髓損傷的方法。 這篇臨床研究報告題目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脊髓損傷的臨床價值》,該文章刊登在《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上,作者為鄭州人民醫院骨二科的張陸等人。 在本次臨床試驗中,研究者將50例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急性脊髓損傷簡稱ASCI,該50例患者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入院)作為研究組,另外同期的50例ASCI患者作為對照組。在試驗開始前,所有患者在受傷后72h內進行減壓內固定術。 試驗方法如下: 對照組:給與抗炎、脫水、抗感染及神經營養等常規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腰穿鞘內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3、6、12個月兩組的功能指標恢復情況。 試驗結果: 論文“表Ⅱ”:治療前后兩組ASIA分級的比較 研究報告的“表Ⅱ”可看出:對照組和研究組的ASIA等級改善率均呈不斷增高趨勢,在治療后3、6、12個月,研究組的ASIA等級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統計學意義) 小編解釋 ASIA評分包括運動評分與感覺評分。 感覺評分:通過輕觸驅趕及四肢的皮膚感覺來進行評分,感覺正常時單側計分56分,雙側計分112分,全身最高計分224分。 運動評分:采用手法肌力檢查10個肌節的關鍵肌進行運動評分,單側最高計分50分,雙側計分200分。 評分標準所得計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 論文“表Ⅲ”:治療前后兩組ASIA、Botsford、FIM評分的比較 研究報告的“表Ⅲ”可看出: 治療前:兩組的ASIA運動評分、ASIA感覺評分、Botsford評分及SCIM-Ⅲ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的ASIA運動評分、ASIA感覺評分、Botsford評分及SCIM-Ⅲ評分均呈不斷增高趨勢(P<0.05); 治療3、6、12個月:研究組的ASIA運動評分、ASIA感覺評分、Botsford評分及SCIM-Ⅲ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Botsford 評分:包括感覺(10分)、直腸功能(10分)、膀胱功能(10分)這三項內容,總計25分。評分標準所得計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 SCIM-Ⅲ評分:為“脊髓損傷獨立量表Ⅲ”的簡稱,有自理能力(0-20分)、呼吸和括約肌檢查(0-40分)、活動(0-40分)這3個領域,總計17個評估項目,總分為100分。評分標準所得計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 國外相關臨床研究2018年5月,國際知名雜志《Cell Stem Cell》刊登了一篇關于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成果,題為《人類首次用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第一階段的慢性脊髓損傷》。 該試驗用神經干細胞為4位已經發生了1-2年的慢性脊髓損傷患者進行移植治療。6次治療后,其中3位受試者的疾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并且未發生并發癥等意外。 一個多世紀來人們先后試用手術吻合、手術減壓、神經移植、大網膜移植、藥物治療、局部冷凍、物理康復、及應用酶制劑來抑制和消除結締組織瘢痕等多種方法治療脊髓損傷,雖然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緩解脊髓損傷病理改變,但后果仍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截癱。因此,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是當今醫學界一大難題。 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機制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治愈脊髓損傷的希望,干細胞具有多種分化潛能、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的生物學特性為脊髓損傷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其中間充質干細胞因為來源豐富、免疫原性低,體外培養而不喪失任何功能,成為組織修復和再生的希望備受關注。 間充質干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分化為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還可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細胞修復并產生功能,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研究顯示干細胞可分化產生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軸突再生,使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 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 干細胞通過各種途徑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修復與再生,為患有脊髓損傷等難治性疾病的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