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發表時間:2022-07-22 19:31 伴隨老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腦血管患病人數較多, 因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后可產生功能和結構重組。雖然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缺失治療在臨床中并無確切的方法,但近年來對于干細胞的分析為其治療帶來了一線希望。 2019年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順利開展的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神經干細胞腦內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致癱的II期臨床研究》發布了招募腦梗后遺癥患者的信息。這個項目將神經干細胞產品植入到患者的腦梗病癥周邊,以達到修復腦梗導致的組織損傷和運動功能障礙的目的。這是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徐如祥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展的項目。 2020年2月1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審評中心批準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試驗申請,2021年7月6日由北京天壇醫院等機構聯合開展了評估缺血性耐受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it-hMSC)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 今年2月18日由上海愛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Ⅰ期臨床試驗,對于中國干細胞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研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現臨床觀察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 一般資料:研究人員收治的腦梗死患者90例,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患病時間均在14~30d且病情穩定;NIHSS評分均在8~24分。期間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48~76( 62.2±2.1) 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5~74( 60.6±1.7) 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期間對于患者原發疾病繼續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每隔5天治療1次,持續治療6次。患者于潔凈層流治療室接受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其中腰穿鞘內注射22例,穿刺后需去枕平臥6~8h;靜脈滴注23例,滴注30ml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懸液。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2個月及治療后3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 NIHSS) 評分和肢體運動功能( FMA) 評分。 NIHSS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治療后第1、2及3個月NIHSS評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見表1。 FMA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 治療后第1、2及3個月FMA評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見表2。 討論:間充質干細胞存在多向分化潛能,臨床研究證實間充質干細胞不但存在軟骨、脂肪和肌原細胞分化潛能,同時還存在神 經元分化潛能。由于醫學技術的完善和發展,臨床中逐漸采用干細胞療法對神經系統疾病實施治療。 結論:腦梗死患者采用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治療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癥狀表現改善。 就目前而言,臨床 中常用的間充質干細胞為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其為理想種子細胞,來源較為豐富,極易進行擴增,同時還存在以下優勢: (1) 對臍帶血進行采集并不會危害新生兒以及產婦; (2) 細胞具有原始性,可加強自身的增殖分化; (3) 降低了免疫原性,不會產生免疫反應; (4) 未產生腫瘤細胞,無較高的病毒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比例。 傳統理念則認為腦組織如果發育成熟,其包含的神經元群在受到損傷后無法替代,然而近期臨床研究證實,成年腦組織同樣具有再生的神經干細胞。以上干細胞通常情況下無較高的再生分化能力。 當腦受損之后,病灶位置的神經干細胞由于微環境會出現激活表現,尤其是對于神經源性生長因子而言,可以通過高速率對已經壞死的神經元進行分裂和取代,以此來實現修復的效果。當腦缺血后,對側神經干細胞增生損傷的基礎上,健側位置 SVZ( 室管膜下方) 和SGZ( 海馬顆粒下層) 同樣會存在增殖分化。 ( 1) 間充質干細胞在腦缺血后移植后,可在腦中創建合適 的微循環環境,形成的細胞能夠在損傷位置存活,或者轉移至 全腦中,經過細胞替代將已經死亡的神經元進行更換,對神經網絡進行修復。 ( 2) 間充質干細胞在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中,對損傷組織修復起到促進作用,進而降低其死亡和凋亡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第1、2及3個月NIHSS評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 治療后第1、2及3個月FMA評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 綜上所述,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對腦梗死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可將自身積極作用進行充分發揮。然而本次研究中的樣本數量以及隨訪時間有限,其遠期治療效果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