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小兒腦癱療效分析發表時間:2022-07-21 17:35 腦癱是腦性癱瘓的簡稱 , 其是小兒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結果 , 活產嬰兒中腦癱的發病率較高 , 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做好該病的預防及治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但是 , 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來 , 干細胞再生以及修復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治愈腦癱帶來了新的福音。 在醫學家及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對腦癱患兒的治療和減輕其殘障程度的有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多項研究表明,干細胞對于腦外傷、脊髓損傷、共濟失調、腦膠質瘤以及腦卒中的治療可以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為治療腦癱帶來新的希望。 干細胞能夠分泌多種營養因子及細胞因子,可調節細胞生長的微環境,并具有抗炎效應,同時生成類神經元細胞及髓鞘產生細胞,重塑神經回路。 基于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潛能的神經前體細胞,在移植后分化的神經元補充缺損的神經元,并促進小兒腦組織中的神經細胞分化發揮功能,恢復腦神經的正常生長發育,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WHO)小兒疾病研究所官方發文證實,干細胞在治療腦癱方面有效率高達72%以上,遠遠超過現有的其他治療手段。 在干細胞治療腦癱領域,我國始終走在國際前沿。近年來,國內干細胞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用干細胞治療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2017年同年,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國家首批備案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負責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劉晶教授,帶領團隊正式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神經干細胞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項目。證明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患兒在大運動、精細運動以及精神癥狀等方面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特別是精細運動和行走能力尤為明顯。 研究人員現通過干細胞移植治療18例小兒腦癱患兒的臨床案例證明干細胞移植技術在治療小兒腦癱中的可行性。 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8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 現進行如下報道。 一般資料:研究人員收治的18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全部患兒均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專題研討會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患兒10例,女患兒8例,患兒年齡在 (1一5) 歲范圍內 , 平均年齡 (3.5士0.8) 歲。其中不隨意運動型4例,痙攣型3例,混合型5例 , 共濟失調型和肌張力低下型各3例。合并癲痛2例 , 智力低下8例、斜視4例。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 ①MSCs培養方法:所有患兒均進行骨髓穿刺,分別選擇其10ml 骨髓在細胞室予以MSCs培養。首先進行離心分離獲取單個核細胞,將其放置在DMEM培養基 (含10%血清)中完成擴增培養,具體培養的適宜溫度為37℃,5%二氧化碳。當細胞逐漸生長至80%一90%匯合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傳代擴增。 ②細胞移植方法:取患兒仰臥位,完成基礎麻醉之后 , 對其右側腦室進行穿刺 , 將MSCs緩慢注人,與此同時將等量腦脊液抽取出來,進而將穿刺針拔出,縫合并對傷口進行消毒包扎。完成移植后囑患兒去枕平臥2d。 觀察指標:通過向患兒父母進行隨訪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兒治療前后綜合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定,進步程度計算方法:后一次評定分數與前一次評定分數之差同前一次量表總分的百分比值。 治療后患兒綜合功能進步程度與治療前進行比較 , 差異具有明顯改善意義,見表1。 討論:小兒患者之所以會發生腦癱,主要是因為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受到比較嚴重的損傷,進而導致神經元細胞逐漸喪失,在神經元中斷的狀態下,運動能力發育受到嚴重影響。 除運動發育遲緩的臨床癥狀外,部分患兒還存在語言、智力發育不全或者癲痛、聽力、視力障礙等癥狀。因此 , 改善腦癱的關鍵就是探尋切實可行的修復神經元的方法。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不僅具有較強的體外增殖能力,還能向內分化質細胞,將其應用于小兒腦癱的臨床治療之中,改變了神經元無法重建的傳統理論。根據相關研究報道,MSCs主要來自患兒自身,有效避免了可能的免疫源性,且取材簡單便利,沒有任何理論束縛 , 自我更新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較強。 此外,MSCs可釋放出一定數量的神經營養因子,非常有利于營養激活內源性干細胞,其奠定了神經系統修復損傷的堅實理論基礎。 本組實驗結果顯示 , 完成治療后,患兒綜合功能進步程度與治療前綜合功能進步程度進行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改善意義。 由此我們得到如下體會,小兒腦癱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方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選擇和推廣。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