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在48例膝骨關節炎中的臨床療效觀察發表時間:2022-02-26 17:25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行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或膝關節損傷,與衰老和關節損傷有關。關節軟骨因其缺乏神經和關節微血管滋養,在發生退行性改變后很難自愈或修復。 常見癥狀為膝關節漸進性疼痛,關節腫脹或強直,活動受限,并不斷加重。 有研究報道,全球60歲以上人群中,男性發病率約10%,女性發病率約18%,約80%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行動受限,約25%患者導致殘疾。 傳統療法只能緩解癥狀,但很難阻止或控制軟骨退行性病變的發展。因此,尋找有效地改善軟骨損傷、緩解癥狀和維持膝關節功能的治療方法是患者和科研人員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關節腔注射間充質干細胞(MSCs)的治療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延緩或控制膝關節炎的希望。 MSCs可釋放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由于骨關節炎的病理生理學基于退化和炎癥,因此,MSCs不僅具有旁分泌作用,還能降低免疫反應、修復局部組織、改善關節內環境。 目前,關節內注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已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 干細胞治療KOA的研究進展首次開展用MSCs治療兔軟骨損傷的實驗是在1994年,而開展關節腔注射MSCs治療關節損傷是2003年用山羊模型完成的,人關節腔內注射MSCs始于2007和2008年。 臨床案例目的:探討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UC-MSCs)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選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8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UC-MSCs組和安慰劑組,每組各24例。 治療方法:UC-MSCs組患者給予膝關節腔內2次注射2×10^7個UC-MSCs,每次間隔3周。 安慰劑組患者給予膝關節腔內注射生理鹽水2次,每次間隔3周。兩組患者均在注射后6、12個月進行隨訪,進行療效和安全性評估。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WOMAC評分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關節炎及疼痛嚴重程度評價患者的臨床療效;Lysholm評分根據支撐、交鎖、疼痛、腫脹,關節穩定性等指標評價半月板損傷的膝關節功能。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注射UC-MSCs后的軟骨缺損變化情況以及安全性等。 結果兩組患者WOMAC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OM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6、12個月,UC-MSCs組患者的WOMAC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顯示具有治療意義;安慰劑組患者的WOMAC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6、12個月,UC-MSCs組患者的WOMAC評分均明顯低于安慰劑組,顯示具有治療意義。 見表1。 Lysholm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6、12個月,UC-MSCs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顯示具有治療意義;安慰劑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6、12個月,UC-MSCs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安慰劑組,顯示具有治療意義。見表2。 兩組患者MRI指標比較:治療后12個月,UC-MSCs組患者軟骨缺損面積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進展;安慰劑組患者軟骨缺損面積較治療前增加。見圖1~2。 兩組患者的安全性比較:隨訪12個月,兩組患者均未發現嚴重不良事件。 結論:注射UC-MSCs12個月后,UC-MSCs組患者的WOMAC總分顯著降低。這說明,關節內注射UC-MSCs可以在12個月內明顯改善膝關節炎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 因此,關節內注射UC-MSCs將是治療骨關節炎的一個可行的選擇。 綜上所述,關節腔內注射UC-MSCs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延緩炎癥進展。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