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干細胞移植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帶來了新選擇發表時間:2022-01-14 18:17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和(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出現功能障礙。 神經退行性變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見四大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亨廷頓氏病。由于神經細胞的不可再生性而使疾病對人體的損害不可逆轉。 傳統的治療方法也往往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隨著干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通過干細胞移植方式治療相關疾病。 神經干細胞存在于人類神經系統中,具有自我更新、活躍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向腦內病變部位遷移以及分化成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近年來神經干細胞療法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修復或加強受損的細胞或器官的生物學功能,是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想治療方法。 神經干細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機制①直接細胞移植進行替代治療, 神經干細胞作為細胞移植的來源,可以通過神經干細胞的體外移植或體內神經干細胞的激活,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與己經存在的細胞結構整合到-起。 ②作為基因載體,攜帶治療作用的報告基因進行移植,從而達到細胞替代和基因治療的雙重作用。 ③通過對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的研究,誘導自身的神經干細胞分化進行神經自我修復。 臨床研究與應用神經干細胞移植與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是一種緩慢發展的選擇性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紋狀體多巴胺含量減少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之一。患者表現為震顫、肌肉強直、運動遲緩與體位平衡障礙等癥狀。 陸明與其醫療團隊對36例PD患者通過自體NSCs移植的方法治療隨訪12個月后治療總有效率為81.48%,其中顯著改善為37.04%,有效改善為44.44%,無效率為18.52%。 李強與其醫療團隊對病程4-13年的13名PD患者通過提取6-12周流產胎兒的胚胎組織分離并培養后由鞘內注射干細胞的方法在治療后記錄1H,3天,7天,30天及60天后的UPDRS總體下降8.1%-49.3%,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說過此療法遠期效果顯著。 經過比較,外體NSCs移植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自體NSCs移植,通過以上相關團隊不同醫療方法來年,神經干細胞移植術后,帕金森病患者臨床癥狀有很大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神經干細胞移植與阿爾茲海默癥:阿默爾癥茲(AD),俗稱老年性癡呆,表現為記憶缺失,漸進性的認知障礙,以及神經損傷。 對于該病的治療尚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2016年Kim等的研究顯示,移植的時機會對治療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他們將神經干細胞分別移植入13周齡及15周齡的AD模型小鼠,并于2個月后分別檢測其學習及記憶能力、β淀粉樣蛋白沉積、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情況,結果和對照組相比,13周齡模型鼠各項相關指標改善明顯,然而15周齡的和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提示移植時機對治療效果有影響,越早期移植治療效果越明顯。 神經干細胞移植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肌萎縮性脊髓伣萎索硬性化(ALS),也稱漸凍癥,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病變累及腦與脊髓上下行運動神經元,導致肌肉無力、萎縮,言語、吞咽、呼吸功能障礙的遲發性神經變性疾病。 大量的研究也證實神經干細胞在ALS的治療上具有潛在的治療效果。 美國的一項正在進行的臨床實驗分別往12例ALS患者脊柱內注射神經干細胞,臨床評估顯示在注射后的第6個月到第18個月,疾病惡化明顯延緩,安全性也有所保障, 后續研究仍在進行2016年,該團隊對椎管移植神經干細胞的患者進行跟蹤研究報道,結果顯示部分移植的細胞分化成神經元,并有部分仍保留其干細胞表型;直至移植后2.5年仍檢測到有移植的細胞存活。 神經干細胞移植與亨廷頓氏病:享廷頓氏病(HD)是一種致命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表現為伴隨著腦緬胞的損傷,患者運動、認知及行為能力的下降。 21世紀初,有研究者將流產胎兒的腦細胞移植給HD患者,跟蹤研究顯示,移植的外源細胞在患者腦損傷區域存活并檢測到分化,患者的運動能力及認知能力也得到提升。 綜述:再生醫學是當今國際國內研究的熱點,隨著前赴后繼的科研工作者們的努力,在神經干細胞的運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證據,相信就離全面的臨床運用就不遠了。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