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機制修復類風濕關節炎發表時間:2021-12-30 18:18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類風濕關節炎( 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以滑膜增生、炎性細胞浸潤、關節骨和軟骨的進行性損傷以及多器官受累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發病特征是病程慢、反復發作,可引起關節損傷、軀體殘疾、心臟疾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降低病患的預期壽命。 目前,臨床上治療RA主要依賴抗風濕藥及生物制劑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進展,但有研究發現,這些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逐漸產生的耐藥性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大量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除了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潛能外,還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能力。 干細胞對類風濕關節炎適應性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從類風濕關節炎小鼠模型到人類,間充質干細胞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作用逐漸得到認可,其治療機制主要跟干細胞對類風濕關節炎T、B淋巴細胞的調節作用機制有關。 MSCs可以抑制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和發育,誘導調節性T細胞的產生,促進M2巨噬細胞的極化,削弱樹突狀細胞的功能,并抑制自然殺傷細胞的成熟。 T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其主要功能是釋放細胞因子、參與抗原遞呈以及直接殺傷靶細胞。MSCs能夠抑制T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及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同時誘導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T細胞,從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 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除了在T淋巴細胞及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外,還可分化為調節性B細胞參與免疫抑制過程。 實驗研究目的:探討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HUC-MSC)在體內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作用效果,為RA的干細胞治療提供新的依據。 方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CIA)小鼠模型進行臍帶血干細胞移植,從治療第1天起每周3次,監測CIA小鼠關節發病臨床評分變化以及體質量變化,直至實驗結束。 結果:HUC-MSC可減輕CIA小鼠關節發病程度,抑制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I-1β)和IL-6的生成。 結論:HUC-MSC可減輕和緩解RA的臨床癥狀,抑制其發生和發展,為研究和治療RA提供了新思路。 臨床案例該研究基于具有免疫調節能力的間充質干細胞(MSC)可以治療免疫功能紊亂疾病的研究背景。 目的:評價人臍帶MSC移植治療R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共納入50例RA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MSCT)。 結果顯示:在干細胞移植12個月后,根據EULAR反應標準評價治療效果,發現具有良好或中度反應的患者(n=30)表現為外周血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的百分比增加,輔助性T細胞17(Thl7)比例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而無反應的患者(n=20)沒有觀察到上述現象。 其中30名患者關節腫脹壓痛數、血沉指標明顯改善,另20名患者改善不是很明顯,并且所有患者都未出現不良反應。移植治療沒有任何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研究提示,對于RA患者而言,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可以改善疾病活動度與血清學指標,能快速緩解患者相關癥狀,并恢復機體免疫穩態。由此證明干細胞在RA調理安全有效。 結論:干細胞移植改善類風濕關節炎與其免疫調節機制得到逐步確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RA患者的病情。 展望:干細胞移植療法必將成為RA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我們對干細胞療法不斷改進,終將完美實現干細胞療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應用。 參考資料: 楊奕,何驍,郭韡,等.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 中國細胞生物學報,2017,39(6):701709.DOI:10.11844/cjcb.2017.06.0067.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