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治療3個糖尿病下肢缺血臨床案例研究發表時間:2021-10-15 17:33作者:杭吉干細胞科技 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糖尿病一種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為下肢動脈硬化和閉塞,血管閉塞后側支循環能力極差,導致下肢血流灌注嚴重缺乏,隨著病情發展遷延,患者足部因位于肢體遠端,末梢循環差,往往合并感染,破潰和壞死,形成糖尿病足(DF) ,嚴重時不得不釆取截肢的治療手段,極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干細胞行業將會迎來高速增長期。在未來5-10年間,身體組織和器官“再生”將會逐步成為現實,并像智能手機改變大眾生活方式一樣,在醫學界掀起一場創新浪潮。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疾病是目前發展得最為成熟的干細胞技術之一。 作為近年再生醫學的重要研究成分,間充質干細胞對組織的再生與修復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對于糖尿病下肢缺血,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促進血管再生,形成新的側支循環,調節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治療下肢缺血的目的。 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機制間充質干細胞促進血管生成: (1)分泌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 (SDF-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 VEGF)和成纖維細胞 生長因子(FGF)促進血管內皮前體細胞生成新血管凹,稱為血管發生; (2)旁分泌VEGF、 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 (PDGFP)刺激既存血管內皮細胞以出芽形式誘導血管新生網,稱為血管形成; (3)旁分泌VEGF、FGF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IGF-1)促進側支擴張和重塑,誘導動脈生成凹,稱為動脈生成。 間充質干細胞促進組織損傷修復:在多種轉錄因子及生長因子參與下,MSC可轉化為多種不同類型細胞。 間充質干細胞調節免疫:抑制T細胞增殖,降低細胞毒性T細胞殺傷能力網;分泌前列腺素E2 ( PGE2)抑制樹突細胞成熟,降低其抗原遞呈能力,抑制免疫反應四;增強細胞間相互作用,誘導Treg細胞表達升高。 基礎研究De Gregorio等對糖尿病BKSdb/db小鼠注射AD-MSC的,發現可逆轉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DPN)的初始階段,避免因足潰瘍形成而導致下肢截肢的風險,并在發生傷口時,加速傷口愈合。 不同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研究進展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 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 UC-MSC移植可有效治療嚴重肢體缺血(CLI),相較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MSC),其增殖分化能力更強,免疫源性更低,是較為理想的生物治療選擇。 1、Gao等通過肌肉注射UC-MSC治療8例嚴重肢體缺血患者,其中包含5例糖尿病足患者,治療后CT血管造影證實新生側枝血管形成并且微血管新生明顯。同時該研究揭示慢性高炎癥狀態和淋巴細胞亞群失衡在嚴重下肢缺血的非愈合傷口中發揮關鍵作用。 2、Yang等研究顯示,在連續六個月的UC-MSC治療后,患者足部75%的潰瘍得到完全愈合,極大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有報道稱,UC-MSC可促進糖尿 病周圍神經的修復四,改善微循環。 BM-MSC與骨髓單核細胞(BM-MNC)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 3、Lu等開展研究,納入41例雙側CLI和足部潰瘍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或B組每例患者隨機選擇1個下肢進行BM-MSC或BM-MNC移植,同一患者的另一下肢選擇注射安慰劑生理鹽水。 隨訪時間延長至3年。結果表明與BM-MNC相比,BM-MSC治療對糖尿病、CLI和足部潰瘍患 者具有更長的保肢和血流改善時間。與常規療法相比,可促進肢體血流和潰瘍愈合,9個月內減少潰瘍復發和截肢。因此,對于合并CLI的糖尿病患者,BM-MSC療法比BM-MNC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對下肢灌注改善及促進足部潰瘍愈合具有更理想的療效。 展望生物治療和基因治療是21世紀研究熱點,盡管傳統外科手術和介入手術飛速發展,仍有很多患者因各種原因不愿意或無法接受手術治療。以干細胞治療為主導的再生醫學作用突顯,既可減少治療痛苦,又能提高生存質量,成為較理想的治療手段。 間充質干細胞的低免疫原性,多潛能分化特性,使得間充質干細胞及其來源的外泌體在移植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下肢缺血臨床治療中有廣闊應用前景。總的來說,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是有效的,臨床研究充滿前景。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