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療法成為臨床上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的途徑發表時間:2020-11-27 11:48作者:杭吉泰迪干細胞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年—前370年) 可能是最早描述這種疾病的醫生。在他的描述下人們最早對這種皮膚病的印象,是形似“被狼咬過”的痕跡,于是把這種病叫做“狼瘡”(lupus,拉丁語為狼)。 由于常常出現在面部和鼻子周圍的皮膚—分布在鼻翼兩側的紅色皮疹形似蝴蝶,所以典型的狼瘡皮疹也被稱為蝶形紅斑,或蝴蝶斑。 狼瘡的英文是lupus,源于拉丁文,拉丁文中lup這個詞根表達的意思是狼(wolf)或者兇狠的(lupine) 除了因為它會導致患者臉頰部或其他區域皮膚出現皮膚損害頑固難治外,它還會對全身各系統累及,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不積極治療,5年生存率很低。因此,狼瘡也一度被認為幾乎等同癌癥,被稱為“不治之癥”。 想象一下,當你被陽光所困擾,被皮疹覆蓋,經常性疲勞,以及經歷大量脫發和淋巴結腫大,這些聽起來都很糟糕吧,但這世上約有500萬人每天都在經歷著...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美國知名演員和歌手賽琳娜·戈麥斯,就是紅斑狼瘡的受害者,她的病情最終影響到了腎臟,還因此接受了好友捐贈的一顆腎臟進行了腎移植。 為了提高人們對這種難治疾病的認識,以及對狼瘡病人的重視,也為了促進對狼瘡病的研究治療。 2004年5月,第七屆國際狼瘡大會提出將每年的5月10日作為“世界狼瘡日”(World Lupus Day)。 紅斑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為一系列自體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統非正常地攻擊自身正常組織。癥狀可能發生于全身各處,包含關節、皮膚、腎、血球、心臟以及肺。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十分嚴重的慢性多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時,死亡率較高,且其發病機制復雜,一般認為由遺傳、免疫調節失衡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 簡單來說,機體由于某種原因將自身組成識別為“危險物質”,啟動免疫反應企圖清除這些“危險物質”。 T淋巴細胞的活化導致組織損傷,B淋巴細胞釋放大量自身抗體,抗體和自身物質結合形成沉淀物質,沉淀物質進一步誘發免疫過程,最終導致炎癥過度反應,多器官衰竭,對病人造成身心的傷害。 目前,免疫抑制藥物和皮質類固醇等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作用存在較大爭議,療效不一,因而急需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或替代療法。 據估計,全球共有500萬狼瘡病人,而每年的新發病例至少有10萬人。而在中國,每10萬中國人群中約有70人患有此病。常見于15-40歲的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為1:7~9。 中國患病率要高于西方國家,亞裔女性更是高發。紅斑狼瘡不一定直接造成死亡,但極難根治,病患常常一輩子都遭受疾病折磨。紅斑狼瘡的病發跟雌性激素有關系,因此常是年輕漂亮的育齡女性會發生這種疾病。 隨著細胞治療時代的來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發現,被稱為“萬用細胞”的干細胞,對于免疫系統疾病這種全身系統性的疾病,細胞治療常常成為最為有效的途徑。 其中,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多向分化潛能和免疫調節作用,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里非常具有利用價值。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由機體的免疫系統紊亂和自身耐受喪失引起,這使得研究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調節成為探討其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的核心之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學特征是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在內的免疫系統的紊亂,發生異常的T淋巴細胞可產生大量刺激B淋巴細胞活化的細胞因子,導致自身抗體大量產生。 間充質干細胞是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功能的多潛能干細胞,兼具多種免疫細胞亞型。既往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抑制T淋巴細胞、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增殖。 專家表示MSC可通過多種途徑調節炎癥因子的釋放、誘導免疫耐受、抑制自身免疫反應, 發揮治療作用。MSC移植治療SLE有以下優點: ①異基因移植不發生排斥反應, 移植成功率高且安全; ②移植前無需清髓處理, 無感染、死亡等并發癥; ③治療效果好,MSC移植后可長期發揮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項研究證實,來自SLE患者的骨髓MSC表現出細胞骨架、基因表達、增殖、成脂和成骨分化、凋亡、遷移、端粒酶活性、釋放細胞因子、抑制免疫細胞等多方面的異常。因此推測SLE的自體MSC存在結構和功能的缺陷,參與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2007年開始,南京鼓樓醫院在國際上首先應用同種異基因骨髓或臍帶MSC治療難治性SLE患者,至今已移植治療狼瘡患者500多例。 在一項納入40例SLE的多中心研究中,38例有活動性LN的患者在移植后腎臟BILAG評分明顯下降,24小時尿蛋白定量也明顯下降(移植前為2.24±1.43g,隨訪12月為1.41±1.33g)。移植后6月時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較移植前顯著下降。隨訪12月后總生存率為92.5%。13例患者達到主要臨床反應,11例患者達到部分臨床反應,共7例患者移植后病情復發。 多項研究已經證實了干細胞在治療紅斑狼瘡過程,主要通過細胞間接觸調節免疫細胞以及分泌可溶性細胞因子來發揮免疫調節和免疫抑制功能。 干細胞療法治療紅斑狼瘡的部分案例案例一: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丘女士 57歲 病史:系統性紅斑狼瘡、皮疹 2008年發現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經多次環磷酰胺及各種激素治療,引起腸梗阻,經多年治療均效果不佳,并反復發作,且引發皮膚炎癥,容易過敏,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擾。 療程方案:三次靜脈注射5000萬單位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每月1次 第一次:2017年8月4日 第二次:2017年9月14日 注射時進行回訪,答復說第一次注射后未發現不良反應,皮膚改善良好。皮疹現象明顯減少。 第三次:2017年10月12日 注射過程中進行第二次回訪,反映兩次干細胞回輸后,感覺皮膚明顯改善,基本未出現皮診現象,睡眠有很好的改善。 治療前 案例二:間充質干細胞+NK免疫細胞治療 鄭女士 40歲 病史: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 2015年9月26日入住武漢藍天醫院診治,入院后通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四項、T淋巴亞群、風濕全套、免疫全套及補體C3、C4等全面檢查,發現該患者淋巴細胞、血小板、堿性磷酸酶、外周血蛋白、鈣、免疫球蛋白G、補體C3等普遍較低,部分甚至很低;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尿蛋白、纖維蛋白原、尿隱血較高;尿液中檢出維生素C,白細胞,結合其病史及體檢,基本上可確診為以前臨床上無法治愈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 治療方案:間充質干細胞+NK免疫細胞聯合移植技術 在患者的要求下并取得其干細胞治療知情同意,我們協同武漢藍天醫院對其采用最新的高科技療法“間充質干細胞+NK免疫細胞聯合移植技術”。 通過近4個月(間斷性,總計住院20天)5次以干細胞治療為主配合常規治療,第五次出院時臨床癥狀基本消除,臨床檢驗指標基本正常,又經過多次電話隨訪,醫院復查(截止目前),各方面情況良好,基本上達到正常人標準。 未來展望 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免疫調控顯著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及血清學表現,可幫助修復多器官功能障礙,控制和減輕患者自身免疫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干細胞移植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方面未來可期。 |
行業動態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